英国.立博(ladbrokes)集团官方网站
英国.立博(ladbrokes)集团官方网站

—立博行业先锋|中建科技:开辟建筑央企转型升级新路径!—

  立博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科技或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筑)建筑科技创新与实践的“技术平台、投资平台、产业平台”,深度聚焦智慧建造方式、绿色建筑产品、未来城市发展,在全国设立全资子公司3家、分公司13家,布局25个产业基地,拥有在岗员工3600人(其中博士57人,硕士620人,本科生2493人)。近年来,中建科技创新开拓、协同发展,已成为我国装配式建筑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首批“全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被住建部列为装配式建筑龙头企业。

  中建科技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创新驱动战略,聚焦“科技型定位、差异化竞争、高质量目标”,确立“一最五领先”战略目标立博,重塑“智力+资本”赋能合作发展、“产品+服务”实现价值创造的商业模式,加快形成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的运营机制,开辟建筑央企转型升级新路径,持续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中建科技锚定本轮改革的核心目标为“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活力和效率”,将改革三年行动与“科改示范行动”一体推进,重点推进公司治理、选人用人、科技创新等重要领域改革,将本轮改革作为公司“补短板”的重要抓手和“锻长板”的重要契机。

  一是将推进公司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质效的关键抓手,全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建立党委常委会,落实党委班子与经理层“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制度;修订党委常委会、董事会、经理层议事规则清单,进一步厘清党委常委会、董事会、经理层的权责边界;在董事会下设战略、提名、审计、薪酬与考核4个委员会,经理层下设科技与创新管理、投资管理、预算、安全生产、标准化5个委员会,进一步提高公司科学决策水平。

  二是大刀阔斧推动“三级机构、两级管控”组织管理体系变革,着力构建灵敏高效的扁平化组织架构。在总部层面,落实“去机关化”要求,实施“大部制”改革,将总部原有的19个部门精简为13个,新设4个研究中心,整合科研资源,强化科技赋能;在所属单位层面,聚焦国家战略区域,优化公司区域格局,将直管17家单位整合撤并,由新设立的华北、华东、西南、华南4个区域法人公司统筹管理;将设计院、工厂等生产要素下沉,作为产业链一环融入公司业务大循环,实现设计、工厂与建造业务的利益捆绑,提升区域市场张力,构建完备的市场竞争体系,搭建更加多元的市场合作载体和平台。

  一是将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作为深化“三改[三改: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和实现“三能[三能:员工能进能出、领导能上能下、薪酬能增能减。]”的“牛鼻子”。明确“强激励、硬约束”的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鲜明导向,制定经理层整体与成员的“双考核维度”、年度绩效和任期绩效的“双考核周期”,通过“三上三下立博、多轮研究”,重点聚焦经营质量、人才引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形成具有科技特色的考核指标体系,强化考核结果刚性兑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总部部门中层和所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层层传导压力,把改革任务100%纳入到公司组织绩效考核,实现考核结果与组织绩效强关联。

  二是强化市场化选人用人制度改革,为深化“三改”实现“三能”提供有力保障。建立健全15项“选、育、用、管、退”全生命周期选人用人制度。突出“高精尖缺”人才导向,制定“牵引力”(招聘百名博士)、“海淘”(引进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海培”(选派科研人员海外学习交流)等人才引育计划,提高科研人才国际化水平,打造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强劲引擎,2020年引进博士20名,培育省部级大师1人;加快推进干部年轻化,全年选任中层干部“80后”占比67%,同比去年提高35%;全年退出领导岗位9人,淘汰不合格员工239人;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岗位分红、项目分红、知识产权归属分配等中长期激励举措,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潜能。

  一是编制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十四五”规划。坚持产业化、市场化、资本化,明确智能建造业务与创投新业务协同发展、双轮驱动的中长期发展业务格局。智能建造业务聚焦“建筑产业互联网”,深化升级“智慧建造平台”,把互联网技术与建造业务紧密结合,持续提升一体化、智能化、信息化建造能力,引领建造方式变革和产业迭代升级;创投新业务聚焦国家核心战略,将智力技术资产转化为产业资源,借助资本手段分拆成熟业务上市,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含金量”,全面激发自主创新动力,引领业务形态和经营模式跨越转型。

  二是优化科技创新管理体系。针对科研规划零散、管理松散、资源分散的问题,建立“一体统筹、多元协同、分层聚焦”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即董事会和经理层决策、科委会评估论证、科技管理部统筹管理、4个研究中心具体实施、区域公司提供场景、外部科研机构提供智力支持。聚焦创新、创效、创业,在选定课题上做“减法”,坚持“科研三问”[ “科研三问”:即能不能引领行业,能不能为项目提质增效,能不能孵化成产业。],不断提高科研投入精准度;在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上做“加法”,坚持评估标准高于行业标准,不断提高科研“获得感”。

  三是建立科研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研发经费投入,2020年实现研发经费占比4.62%,比2020年目标提高32%,较建筑行业平均水平提高230%;不断拓宽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形成了国家纵向经费、外部横向技术合作经费、政府财政性补贴、公司自筹经费等多元化的科研经费来源局面,全年获得外部科研经费逾2亿元。

  四是建立全球开放的科技创新机制。深化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哈工大等高端科研机构的合作立博,合力打造3个科技创新平台;通过核心技术“揭榜挂帅”的方式,落地实施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发挥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实现多项产业技术成果转化;探索引入外部投资者,加快推动新业务孵化上市。

  一是经营业绩显著提升。中建科技通过科技赋能,在传统建筑行业内率先创新“智力营销”“设计营销”模式,实现市场角色转身,从工程施工方转变为城市建设的专家、行家、管家,得到政府、部队、大型企事业单位等战略客户的高度肯定。2020年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47%,净利润完成年度预算目标的150%,业务基本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川渝经济圈等国家战略核心区域,“四大核心区域”中标合同额同比增长45%。

  二是行业引领地位凸显。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领域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科改示范行动”以来,中建科技凭借深厚的科研实力,先后主参编国家标准5部、地方及行业标准10余部,高质量完成住建部《绿色建造导则》等行业及地方建设导则,主编教材10余部,在装配式建筑、绿色建造、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等领域引领行业发展,在行业和市场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三是科技创新资源厚植。中建科技在科技研发和成果应用推广上取得显著成效,聚智打造了“装配式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生态城研究院、未来人居环境研究院、智慧建造实验室”等高端研发平台,牵头“十三五”国家重点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获得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认定的科技成果7项,取得发明专利7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4项;形成“十项结构技术体系”“十类产品系列”并被广泛应用,其中校园产品和“闪建模式”成为公司的“金字招牌”;自主研发的工业化、数字化、一体化的“智慧建造平台”,经国内院士专家组评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是创投新业务扬帆起航。中建科技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初步选定三个创投新业务方向:建筑清洁能源业务,集成光伏、直流电、地源热泵等技术,参与片区综合能源建设,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智慧城市设施业务,研发智慧公厕、智慧停车、智慧灯杆、智慧充电桩等产品,参与智慧城市系统(CIM)建设,服务“新城建”需要;智能建造装备业务,升级建筑机器人及智慧建造平台,服务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同时,与中信证券等头部券商已达成长期合作意向,有望“十四五”期间孵化1-2家子企业实现分拆上市。

  (注:“一最五领先”战略目标:“一最”是指打造最具引领力的建筑科技产业集团,成为未来城市建设发展好伙伴;“五领先”是指科技创新能力领先、资本运作能力领先、产品创效能力领先、公司治理能力领先、品牌塑造能力领先。)

  重要通知|住建部:建设、施工、监理项目负责人是工程项目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

  高端访谈 叶明:认清我国建筑产业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用“产业”思维擘画未来!①

  专家视角|刘锦章:推动我国从“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迈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我要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