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博自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即“一带一路”战略,有近100多个国家参与支持,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这意味着,在欧亚大陆上至少有一半的国家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参与,再加上国内三四线城市的建设需求,这为中国建筑企业带来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据测算未来十年每年亚洲基础设施的投资资金规模约8000亿美元,这为建筑行业打开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
自从2002年BIM概念诞生以来,近二十年的发展,这股颠覆传统建筑行业的技术近几年终于在国内开花结果,大量BIM应用试点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大大推动了BIM相关技术的推广,也培养出一批熟悉中国建筑行业特点的BIM技术人才,而师夷长技过程中形成的“反向BIM”也有望在未来两年内得到扭转,正向BIM(或者说BIM技术在建设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正确使用)将会成为国内建设工程领域的主流,正如当年CAD概念从国人心中的一款软件(AutoCAD)到计算机辅助绘图的思维转变一样,现如今的BIM概念正从国人心中的一套软件(Revit、Navisworks等)向4D、5D等概念转变。
装配式建筑绝不是新概念,但是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却见证着国内建筑发展的高潮,从上世纪末的混凝土预制件,引进一批先进工法的同时,无论从施工质量还是施工技术都大幅度提升,而本世纪初热火朝天的钢结构建筑一经面世就被打上“未来建筑”的标签,建筑高度这一指标被打大解放,施工速度也更好的满足了国家发展,而施工技术的发展永远是螺旋上升,如果说在钢结构建筑之后讲PS(Prefabricated Steel)算作是“炒概念”,那么在三十年之后再谈PC(Prefabricated Concrete)一定是“微创新”。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混凝土预制件不同,受到日本等国家影响,完善后的装配式混凝土技术,更加注重节点处理,抗震性能大幅度提升,混凝土与钢结构的装配式结合将成为未来建筑结构发展的主流。
装配式建筑的核心就是把大量现场工作迁移至工厂完成,既大大提高工程质量,又便于进行排产组织,近二十年来国内公路网络的高速发展立博,为工程物联网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契机。钢结构构件、混凝土构件工厂运用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订单式生产,做到人机料的合理调配,借助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和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对货物信息进行定位、跟踪、追溯,假想如果能够搭建全国的工程物联网平台,将会大大盘活工程建设加工制造行业,并能更好的促进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互联网的技术基础就是web技术,管理系统、移动应用等都是如此,但是单一的系统、应用、程序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更何况是复杂的建筑领域,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专业软件开发商在更多的细分领域(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信息化、财务信息化、工地应用信息化等)为建筑业信息化进行软件研发服务,相信随着开发的深入,会有更多贴近工程人需求的综合平台上线,比如针对施工现场的生产+质量+技术+安全+物资的综合监控平台,再比如结合BIM、AR、GPS等技术的现场能像管理系统。
2016年前后,数据可视化伴随着大数据的浪潮来到中国的土地,现如今却只剩下“数据驾驶仓”(Dashboard)和“用户画像”(Persona)这两种表现形式,实际上,数据可视化的前提是大数据分析,数据往往是按照时间顺序随机产生的,这些数据不会自动建立起彼此的联系立博,需要我们周期性记录和模型化分析,从而更好的指导甚至是预判未来的生产活动,也就是人工智能、工业智能、商业智能、工程智能。数据可视化是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表达,除了数据量大,对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有很高的要求,数据可视化的结果能够更直观的让人们了解未知的大数据。简言之未来从“看(ji)数(gong)据(jiao)”到“用(kai)数(hao)据(che)”,工程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拥有如此庞大的移动设备用户群,移动网络的高速发展,不仅丰富了国人匮乏的精神世界,也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做好了充分准备。十年前中国人学习如何用电脑办公,十年后中国人学习如何用手机办公,移动办公工作流的趋势已经形成,IDC的研究表明,2016年中国社交化移动办公软件市场的累计注册用户达到1.6亿人,累计企业用户达到1158.4万家;同比2015年分别增长92.4%和87.2%。如果说社交是移动办公的入口,那么更多专业的移动办公应用将会搭建起移动工作流的生态圈。
民用级的可穿戴设备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智能手表、全息眼镜等等,而工业级的可穿戴设备将会成为建设工程领域新的发展方向,从对传统劳保用品安全帽、安全带等的改造,再到劳动工具的升级开发,大量的硬件厂商加入到建筑人的“军备竞赛”。既然是工业级产品,性能和耐候应放到首位,建筑业信息化公众号建议建筑企业在选择该类产品时,不要被商家宣传的花里胡哨的功能点所迷惑,核心功能是否可以在现场、工厂等高温、粉尘、噪音特殊环境下保持正常持久的运行才是衡量的唯一标准。
传统的门禁打卡、视频监控、环境检测,很好的做到了人员管理、安全监控、环境监控,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打卡可以作假、保安会打瞌睡、数据不会说话,怎么办?门禁打卡+人脸识别、视频监控+危险源算法、环境监测+监控平台,传统设备与互联网算法、平台、应用相结合,加之机器人、无人机等设备的普及,科技八抓鱼要把触角伸向生产一线,让考勤管理更透明、让安全管理更及时、让环境预警更精准,未来的趋势便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目前全国建筑劳务实名制管理平台已经上线,涵盖承包企业立博、作业企业、监管机构、建筑工人四个层面,以实现工人职业化、作业现代化、管理标准化、监管数字化、服务社会化为目标,构建和谐生态圈,创新发展建筑劳务产业。近年来中国建筑行业爆发式发展,不仅市场乱象丛生,市场规则亟待规范,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的提出,多少让从业者,尤其是中下游企业“削足适履”之感,但是中国建筑人应当客观且坦诚的意识到,这是我们劳务管理从粗旷到专业缺的那一课。当我们每次羡慕国外工地干净整洁、机械化程度高、施工质量好的时候,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横向比较,技术引进了推广难、设备购买了使用少,症结在哪里,“从业者素质”跃然纸上,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劳务实名制只是建筑行业走向规范化的开始,二十年养成的“臭毛病”还要一样一样慢慢改!